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周瑜,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采纳。孙权后来采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受演义小说和戏曲的影响,三国时代的周瑜在众多人心目中是个器量狭小之人,“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既生瑜,何生亮”更被视为周瑜妒才的心理独白,但历史上的周瑜其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智勇兼备,器量广大,并且多才多艺。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经称赞周瑜乃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周瑜少年有为,为东吴孙氏基业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历史基础,而赤壁之战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着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历史上的周瑜自幼志向远大,有着远见卓识,本来颇得袁术赏识的他却并不看好袁术,转而投靠礼贤下士的孙策,周瑜清俊高大,年仅二十四岁时即被孙策封为建威中郎将,吴中人都呼其为周郎。周瑜与孙策同年,后又为连襟,故而情谊更笃,史载周瑜追随孙策南征北战,攻荆州,打皖县,讨江夏,平豫章,定庐陵,帮助孙策极大地拓展了东吴基业。曹操听闻周瑜少年英雄,便派蒋干作为说客,劝说周瑜归附自己,蒋干虽是能言善辩,孰料刚一到吴营,就被周瑜将了一军,周瑜表明自己只求酬报明主之恩,但愿与其祸福共存的心迹,周瑜对孙氏政权的忠贞,不仅使蒋干折服,而且当时中原士人也都对此赞叹不已。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又与张昭共同辅佐继立的孙权,建功立业,而在周瑜的军事生涯中,最为绚烂的篇章便是亲自部署指挥,并赢得大捷的赤壁之战。
周瑜不仅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是也是雅量高致的伯乐,历史学家陈寿称其“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也就是说,除了跟程普关系不睦,与其他人的关系都处得不错,而据《三国志》记载,周瑜与程普关系不睦的原因,也不应归咎于周瑜,程普早年因追随孙坚攻城略地,身经百战,故而凭恃资历轻视乃致欺辱周瑜,但周瑜只是折节容忍,并不与其计较。天长日久,周瑜的大度感化了程普,程普转而佩服敬重起周瑜来,声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宽宏磊落,多次向孙氏政权荐贤举能,鲁肃就是周瑜推荐的,甚至在病重时,周瑜还极力向孙权推荐鲁肃,接任自己的职位,而鲁肃不负厚望,竭力辅佐孙权,为孙氏基业立下了不少功勋,东吴政权由此稳定下来,这也可谓是周瑜慧眼独具的结果。
历史上的周瑜,兼具文韬武略,精通音律,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即便是酒过三巡,仍然能够听得出奏曲者的失误,故而当时民间歌谣传唱说“曲有误,周郎顾”。虽然史书上对于周瑜的音乐才华仅此一笔,但这一鳞半爪,也足可印证周瑜的文武全才,作为一位文韬武略的三国精英,直到今天多数人心中周瑜妒贤嫉能这一形象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隋、唐、宋时期,世人对于周瑜故事的传唱大都以褒扬为主,大家熟知的诸多诗歌都在赞颂周瑜的历史功绩,如李白《赤壁歌》中的“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戴复古的《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眼前。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以及苏东坡的《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自元、明、清后,小说演义以及戏剧中的周瑜,形象便受到了极大的贬损,周瑜被刻画成了一个心胸狭小,争强好胜反面典型。
周瑜历史形象的变形,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统的文化观念的影响,后世人多尊三国时期的汉蜀政权为正统,故而在周瑜与诸葛亮,这两个三国精英形象的塑造中,便多有而贬损周瑜,而褒扬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二是艺术创作中虚构移借,极力渲染扩大的结果,特别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虚构情节,其后的京剧,汉剧如《黄鹤楼》、《打黄盖》等又极将周瑜气量狭小、短毒的性格发展到极致,事实上在赤壁之战时,三国史籍中根本找不到,诸葛亮具体指挥赤壁之战,以及与周瑜交往的记载,而老将黄盖在赤壁之战中,自愿献计承担皮肉之苦,足可以反映出周瑜在东吴将士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孙权非常了解周瑜,孙权和周瑜相识应该是在孙权很小的时候,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这样的年龄有感情是肯定的,但还有互相的了解,这种了解是深层的、内在的。周瑜出身在世宦家庭,累代汉臣,以忠心汉室为荣,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周瑜有天大的本领,也不能做出不忠汉室的事。孙策家则不同,孙坚起于微贱,孙家没有周家的忠心汉室的框框,所以孙策有争衡天下的想法,周瑜即使看到汉室将倾,只能以兄弟的情义帮助孙策和孙权,他自己则不能这样干,再有周瑜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忠君的思想也是很强的,虽然不是愚忠,但这样的思想,让他不可能做出自己争衡天下,或在江东分出自己的势力来。
孙权和周瑜在一起那么长时间,孙权怎会不了解周瑜呢,孙权19岁领江东,能够在那样的环境下守住基业,又建立了吴国,不会不识人的。孙家给予周瑜的是况世恩遇,但“功劳镇主”是中国上永恒的也是必然的主题,尽管兵家们无穷止的劝谏“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但君王们本性使然地给了那些“拥兵自重”者无穷止的怀疑,实际上君臣之间的猜忌是永远不能避免的,就象刘备对关羽张飞不可避免存在猜忌一样,孙权对周瑜也是如此。孙权是了解周瑜的,这种了解不仅是周瑜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是对周瑜内在思想上的了解.如果周瑜要自己干,有不臣之心,可以不帮孙家干,或者在孙策刚死,孙权在江东立足不稳时就有动作,何必浪费十年的时间呢?孙权对周瑜的为人是了解的,以他对周瑜的了解,为什么还要去猜忌呢?
明显的间隙表现在赤壁战前,周瑜要兵五万,孙权却借口难以卒合只给三万,周瑜是江东诸将之首,长期执掌军事,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一方军队的实际情况,孙权明显在打压。此后同时任用周瑜程普,弃用徙备置吴之计,都是若明若暗的表现,君王对臣子猜忌,尤其是对有能力的臣子猜忌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但周瑜非常善于处理君臣关系,从不居功自傲,加上多年来亦臣亦兄的感情,从感情上说孙权是信任周瑜的,人总是有感情的,君主也一样。同时,孙权是雄主,周瑜总能激起他心底的雄心壮志,让他看到成就霸业的希望,这也使得他非常倚重周瑜,而这种想迫切成就霸业的愿望加强了孙权对周瑜的倚重,也盖过了功高镇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总的来说孙权对周瑜是信任的,更是倚重的,这种感情上的信任,和事业上的倚重远远超过他作为君主对周瑜的猜忌,再加上周瑜的早逝,使这一点猜忌也烟消云散了,只留下了对周瑜的无限感激与怀念,并把他看作是衡量其后三杰的标准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喜欢史事讲将1三国明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史事讲将1三国明
简介关于重生九零初恋女友套路深相亲结婚的丈夫是个隐藏的瘾君子,不但骗走了孟思晴的财产,还害得她身染重病。万念俱灰之下她选择了跳海,却被初恋所救,并陪着她走完人生最后的路。再次睁眼,她重生了,不是带着满心的恨与不甘,而是带着满腔的爱与不舍。前世错过的那个人,陪她走过人生尽头的那个人,这一世难道还甘心就这样错过吗?孟思晴决定主动出击,把他套得牢牢的,从校服到婚纱,从一无所有到富足美满,全部都是你呀!齐浩然被你套牢我心甘情愿,宠爱给你,钱给你,所有一切都给你。1v1甜宠都市重生...
一声龙吟震天下,万千龙气入青州。皇甫青,字无双,师承戟圣李彦,武道大成之后下山,收九大猛将,从青州开始,立青龙山,建青龙关,占山称帝,下封九王,雄踞一方。黄巾之乱后,他化龙而起!以青州为基础,带领九兄弟,征战天下,一统乱世。之后,人间无趣,他便携众兄弟,踏入修仙界,再创造辉煌,开宗立派,成为一代传奇。三国第一悍匪...
简介关于豢养人间神秘的八大密地在灵力海降临后融合在一起,昆仑内的争斗不息,人间的入口用尸山血海铺平,狩猎者也在脱离被豢养的命运。刘叶本可以作为道家的暗子逍遥这一纪元,可他偏要以身入棋,与那无敌主上斗个胜负,让人间不再是豢养场。...
在乡间考察的历史研究生苏泽,穿越到大明嘉靖年的闽南卫所。时嘉靖帝沉迷修仙,大修宫观。朝中奸臣当道,竞献青词谄媚君上。倭寇犯东南,辽东蠢蠢欲动。心学崛起,俗学情学带来了文化解放新风,又造就了大明落日前最繁荣的市井文化。觉醒了系统的苏泽,在这东南卫所肝着生活技能,能否将大明带上不同的轨道。又名我的老婆是海贼王,我在大明肝技能,打造海上日不落。已有高定万订,完本二百万字精品老书,请放心订阅。...
陈年本是陈家村的第一个大学生,乃是全村人的骄傲,开学不久却莫名其妙成了强奸犯,最终入狱八年,前途尽毁,郁郁寡欢,四十岁便撒手人寰他原以为这辈子会含恨而亡,然而,他却重生了,重活一世,他立誓要让当初陷害他的那些人付出千百倍的代价重生富还在上大学...
如果红龙的脑袋能倒掉半颅岩浆,世界便将迎来最为贤明的君王红龙书戴维阖上书页,一口龙息将它烧成了灰,并给自己整了瓶炎魔合剂。去他娘的狗屁理智。我,只想为所欲为!这是条只要践行七宗罪就能无限奖励自己的红龙莽穿异世界的故事。红龙只想为所欲为...